環球時報:中國仍面臨戰略增長機遇 林毅夫

發佈時間 1 週前 Positive
環球時報:中國仍面臨戰略增長機遇 林毅夫
Auto
中國北京, 2025年10月29日 (環球通訊社) -- 習近平主席的治國理政理念和經濟發展理念是以人民為中心,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各領域以人民為中心的努力成果集中體現在習近平經濟思想中。

我們認識到,經過改革開放40多年的快速發展,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同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間的矛盾。中國的發展不僅體現在經濟數字上,更體現在人民群眾的幸福感上。

主要矛盾的演變,意味著改革開放時期的經濟成就已經滿足了人民生活的普遍需要。現在,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望不斷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物質生活的豐富固然重要,但還包括其他方面,比如對生態、文化等方面生活改善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推進高質量發展至關重要。這種發展需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只有全面準確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才能實現。

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必須從新結構經濟學的角度認識新發展理念,堅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推動創新必須與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相結合,關鍵是要立足實際、因地制宜,結合各地資源禀賦和比較優勢,發展新產業、新技術,不斷釋放優質新生產力。

新優質生產力是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生產力,推動新優質生產力發展,必須全面準確全面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

各地要立足實際,根據不同地區的資源禀賦、產業基礎、技術條件,堅持先新後廢、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加快形成新的優質生產力,對於實現黨的報告提出的高質量發展的首要目標至關重要。黨的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戰略機遇
對於中國經濟中長期走勢,外界對於中國能否擺脫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存在廣泛爭論。雖然跨越這一門檻對許多國家來說是一個挑戰,但確實可以通過不斷提高生產力、培育創新驅動的優質新生產力來克服,使其收入水平增速高於發達國家。

中國在某些領域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要在這些領域實現技術創新、產業升級、發展優質新生產力的突破,需要持續的研發投入和新技術的發明和採用。對於處於追趕過程中的傳統產業來說,也可以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釋放新的優質生產力。

中國現已達到中高收入水平,並有望在不久的將來跨入高收入國家的門檻,按照世界銀行人均國民總收入14,005美元的標準。 到2024年,中國的人均GDP已達到13,445美元,而人均GNI約為13,500美元,僅比目標低4%。

中國極有可能在2025年,或者幾乎肯定在2026年跨過這個門檻。當然,這是否實現最終將取決於匯率水平。但更重要的是生產率的穩定增長。中國的年經濟增長率繼續超過美國約3個百分點,這表明生產率增長更快,有助於鞏固其相對於美國的競爭優勢。

只要中國緊緊抓住經濟發展本質,把政策努力與根本決定因素結合起來,中國各領域能力就會不斷增強,這對於進一步夯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至關重要。

改革開放後,我們的平均增長率在8%到9%之間,但近年來,經濟增長放緩至7%、6%、5%。這種經濟放緩不可避免地給各行業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這種放緩有內因和外因。

2010年以來,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後,雖然我們的經濟增速有所下降,但我們對世界經濟增長的年貢獻率仍然保持在30%左右。這說明這種放緩並不是我們獨有的,其他國家也經歷過。事實上,我們面臨的挑戰和困難是世界各國企業所共同面臨的。

但總體來看,我們發展仍處於戰略機遇期。經濟要發展,生產力水平要不斷提高,技術創新要不斷,產業要不斷升級,新的優質生產力要不斷湧現,我們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背景下,我們與發達國家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與其他國家相比,我們有明顯的優勢:人才優勢;擁有全球最大國內市場的優勢,技術突破可以立即找到廣闊的應用場景;以及全球最全面的製造部門,使任何新想法都能輕鬆快速轉化為在國內和國際市場上具有成本競爭力的產品。

再加上我們的社會政治穩定,以及高效市場與政府賦能有效結合的製度優勢,如果我們能夠有效發揮這些優勢,我相信我們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不僅能夠跟上發達國家的步伐,甚至能夠取得領先。而且在傳統領域,我們可以通過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來提質增效,這些都是我們的優勢。

經濟放緩的壓力中,確實存在挑戰,但只要我們抓住發展機遇和空間,我相信我們能夠保持高質量發展,幫助我們克服新征程上的各種挑戰,不斷前進,為世界的穩定和發展作出貢獻。

作者為北京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院院長、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高級副行長。

來源:環球時報:
公司:環球時報
聯繫人:李安娜
郵箱:[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s://globaltimes.cn
城市:北京
免責聲明:本新聞稿可能包含前瞻性陳述。前瞻性陳述描述了未來的預期、計劃、結果或策略(包括產品供應、監管計劃和業務計劃),並且可能會發生更改,恕不另行通知。請注意,此類陳述受到多種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影響,這些風險和不確定性可能導致未來情況、事件或結果與前瞻性陳述中預測的結果存在重大差異,包括實際結果可能與前瞻性陳述中預測的結果存在重大差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