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中国仍面临战略增长机遇 林毅夫

发布时间 1 周前 Positive
环球时报:中国仍面临战略增长机遇 林毅夫
Auto
中国北京, 2025年10月29日 (环球通讯社) -- 习近平主席的治国理政理念和经济发展理念是以人民为中心,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各领域以人民为中心的努力成果集中体现在习近平经济思想中。

我们认识到,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同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数字上,更体现在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上。

主要矛盾的演变,意味着改革开放时期的经济成就已经满足了人民生活的普遍需要。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不断提高。收入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的丰富固然重要,但还包括其他方面,比如对生态、文化等方面生活改善的要求。

在此背景下,推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这种发展需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只有全面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才能实现。

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必须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角度认识新发展理念,坚持以创新为第一动力。推动创新必须与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相结合,关键是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结合各地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发展新产业、新技术,不断释放优质新生产力。

新优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生产力,推动新优质生产力发展,必须全面准确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各地要立足实际,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技术条件,坚持先新后废、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加快形成新的优质生产力,对于实现党的报告提出的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目标至关重要。党的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机遇
对于中国经济中长期走势,外界对于中国能否摆脱所谓“中等收入陷阱”存在广泛争论。虽然跨越这一门槛对许多国家来说是一个挑战,但确实可以通过不断提高生产力、培育创新驱动的优质新生产力来克服,使其收入水平增速高于发达国家。

中国在某些领域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要在这些领域实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发展优质新生产力的突破,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和新技术的发明和采用。对于处于追赶过程中的传统产业来说,也可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释放新的优质生产力。

中国现已达到中高收入水平,并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跨入高收入国家的门槛,按照世界银行人均国民总收入14,005美元的标准。 到2024年,中国的人均GDP已达到13,445美元,而人均GNI约为13,500美元,仅比目标低4%。

中国极有可能在2025年,或者几乎肯定在2026年跨过这个门槛。当然,这是否实现最终将取决于汇率水平。但更重要的是生产率的稳定增长。中国的年经济增长率继续超过美国约3个百分点,这表明生产率增长更快,有助于巩固其相对于美国的竞争优势。

只要中国紧紧抓住经济发展本质,把政策努力与根本决定因素结合起来,中国各领域能力就会不断增强,这对于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至关重要。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平均增长率在8%到9%之间,但近年来,经济增长放缓至7%、6%、5%。这种经济放缓不可避免地给各行业带来了相当大的压力。但我们也必须认识到,这种放缓有内因和外因。

2010年以来,继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虽然我们的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我们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仍然保持在30%左右。这说明这种放缓并不是我们独有的,其他国家也经历过。事实上,我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是世界各国企业所共同面临的。

但总体来看,我们发展仍处于战略机遇期。经济要发展,生产力水平要不断提高,技术创新要不断,产业要不断升级,新的优质生产力要不断涌现,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背景下,我们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有明显的优势:人才优势;拥有全球最大国内市场的优势,技术突破可以立即找到广阔的应用场景;以及全球最全面的制造部门,使任何新想法都能轻松快速转化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具有成本竞争力的产品。

再加上我们的社会政治稳定,以及高效市场与政府赋能有效结合的制度优势,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发挥这些优势,我相信我们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不仅能够跟上发达国家的步伐,甚至能够取得领先。而且在传统领域,我们可以通过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来提质增效,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

经济放缓的压力中,确实存在挑战,但只要我们抓住发展机遇和空间,我相信我们能够保持高质量发展,帮助我们克服新征程上的各种挑战,不断前进,为世界的稳定和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为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高级副行长。

来源:环球时报:
公司:环球时报
联系人:李安娜
邮箱:[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s://globaltimes.cn
城市:北京
免责声明:本新闻稿可能包含前瞻性陈述。前瞻性陈述描述了未来的预期、计划、结果或策略(包括产品供应、监管计划和业务计划),并且可能会发生更改,恕不另行通知。请注意,此类陈述受到多种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这些风险和不确定性可能导致未来情况、事件或结果与前瞻性陈述中预测的结果存在重大差异,包括实际结果可能与前瞻性陈述中预测的结果存在重大差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