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古代智慧与现代复兴相遇,中国活生生的杰作

发布时间 10 小时前 Positive
环球时报:古代智慧与现代复兴相遇,中国活生生的杰作
Auto
中国北京,2025年11月7日 (环球通讯社) -- 在秋日的温柔怀抱中,安徽省黟县宏村古村落苏醒,仿佛一幅活生生的杰作。标志性的徽派民居,质朴的白墙、深黑的瓦片,在宁静的背景下突然迸发出生机勃勃的生机。长长的木架横跨屋顶和庭院,挂满了一串串火红色。辣椒在灯光下闪闪发光,像红宝石一样。近处,金色的玉米粒铺在又宽又浅的竹筛里,在温暖的阳光下慢慢晒干。这就是“晒秋”,这是一种古老的农业传统,用丰富的色彩描绘了村庄的单色优雅。

这种仪式不再只是一种维持生计的实用琐事,而是演变成一种吸引世界各地游客的奇观。1985年后一代的孙敏就是这种转变的体现。在繁华的上海生活多年后,他回到了自己的根基,现在引导国际游客穿过宏村的蜿蜒小路。

对他来说,这个村庄是童年奇迹的宝库:昆虫的鸣叫、鸟鸣的旋律、广阔的星空和火热的日落色彩。他回忆起在庭院和南湖沿岸玩耍的时刻,这些时刻激发了他分享这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地的热情。

孙的故事反映了一种更广泛的复兴——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与文化遗产的重新联系。正如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主任耿瀚向《环球时报》分享的那样,“中国的传统村落是我们几千年农耕文明的物质载体。”正如作家冯骥才所说,它们是“活的基因库”,守护着中华民族深厚的遗产。

风景如画的村庄

宏村位于黄山市黟县,白墙黑瓦,曲折的石板巷,清澈见底的小溪蜿蜒流过村落,其徽派建筑令人着迷。山托村落,水水滋养村落,营造出和谐的世外桃源,游人常感叹“画中村”。

从空中俯瞰,这个村庄就像一头沉睡的青牛,依偎在群山和小溪旁。两棵参天的红杨树和一棵白银杏树作为“牛角”,雷岗山作为脊梁,四条河流桥着牛蹄,簇拥着牛身。错综复杂的水系像静脉一样脉动贯穿在这个“牛身”中。

黄山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赵长恒解释说,这种连贯的布局借鉴了古老的原理,象征着对牛的敬畏和“天人合一”的哲学。在农耕时代,牛象征着勤劳、无私、勇敢、坚韧和繁荣。水作为生命和劳动所必需的,得到了​​巧妙的管理。

“古人利用地形梯度,体现了‘顺应自然’、‘循环利用’的农耕智慧。”赵说。像孙这样的村民在这片水域长大,不惧洪水。

2024年入汛期间,黄山遭遇强降雨和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不少旅游景点紧急疏散游客并暂时关闭。据《人民日报》报道,宏村却经受住了大雨的考验,成为黄山为数不多的保持开放的景点之一。这背后是体现古代智慧的科学水系设计,以及对系统的现代维护和保养。

此外,徽派传统建筑在宏村的水系中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徽派建筑强调“四水还堂”,屋顶四面的雨水通过天沟流入中央庭院。

宏村古民居的设计大多遵循这样的原则:一部分储存起来供后续生产和生活使用,其余的则与水道相连并及时排出。

宏村等中国古代村庄令法国建筑师和城市设计师奥利维尔·格雷德着迷,他完成了各种关于村庄的研究项目。 在他看来,中国古代村庄的基础是按照风水、迎水、八卦风水等地貌标准设计的,而村庄的聚落则取决于水资源和农业能力。在浙江南部地区,村庄一般位于山脚下,稍高,背靠河流。

格雷德告诉《环球时报》:“凭借这些道路特征和天然材料建造的建筑,这些村庄与自然和谐地融为一体,如果维护得当,它们能够幸存至今。所有这一切都与那里几个世纪以来发展起来的非物质文化联系在一起。”

徽派美学魅力

格雷德对中国南方村庄的迷恋与著名电影制片人李安的迷恋如出一辙,李安在电影《卧虎藏龙》中展示了宏村的牌坊、瓷砖、墙壁和复杂的雕刻。宏村于 2000 年与同位于黟县的西递村一起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是回族美学的典范。

在典型的马头山住宅中,马头山墙将房屋两端的山墙抬高到屋顶和屋脊上方,并在其上盖上水平线山墙屋檐。为了避免山墙屋檐与屋顶之间的过大高差,采用向屋檐逐渐下降的阶梯形式,既节省了材料,又创造了多变的、风景如画的天际线。最重要的是,由于主体建筑结构是木制的,不耐火,凸起的山墙有利于隔离火灾,从而避免火灾。通用名称“防火密封墙”。

宏村的建筑多以高墙高窗为特色,因为古代男性出差频繁,女性独自在家,高墙高窗提供了良好的防盗安全保障。

徽州天井是对中国北方四合院的改造。由于徽州地区地势丘陵,建筑用地稀缺,宽敞的四合院被改造成建筑内部的天井。虽然形式发生了变化,但仍然体现了自然与人和谐的理念,“借用”外部空间,将其带入室内,使建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尤其是木、砖、石“三雕”艺术,体现了徽州工匠的精湛技艺和徽州人民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理念。

农学文明

宏村的建筑不仅仅是物质的积累,更是精神和文化的传承。该村是以王氏家族为主的聚居地。王氏是汉末(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左右南迁的中原显赫家族,其后裔遍布江南地区。

宏村王氏发源于金陵(今江苏南京),南宋(1127-1279年)左右迁居惠州,成为宏村的创始人。

与南方其他村落一样,宏村承载着当地士大夫的精神和道德追求,这体现在“志道堂”、“宽和堂”等建筑的名称上。

赵说,每座建筑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通过其名称和结构设计传达了深厚的历史和哲学意义。

以乐序堂为例,它体现了和谐美的深刻内涵。名字中的“乐”字寓意欢乐和谐,“序”代表有序话语。乐序堂不仅承载着宏村王氏家族的家史,也体现了和谐美的深刻内涵,象征着文化与人性的和谐共存,深深打动着每一位参观者。

保护与传承

三十多年前,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何可人作为学生来到徽州村落,对他们的风水融合、生态和谐和艺术性赞叹不已。“这些都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她回忆道。

“它们的整体布局与传统风水文化和生态理念紧密结合。 其精湛的建筑技术和艺术性,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当时的年轻学生。”

然而,当时支撑这些传统村落的宗族文化已经日渐式微,村里的年轻人开始涌入大城市打工,导致许多传统民居因无资金修缮而年久失修,传统村落的保护尚未得到重视。

“我们对这种情况感到遗憾,但只能尽力而为——仔细记录我们所看到的一切,”她说。

据央广新闻报道,黟县每年将世界遗产门票收入的20%拨入专门设立的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用于保护世界遗产。

何教授表示,传统村落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是吸引和留住人。除了像宏村这样保护良好的村庄外,还有很多村庄缺乏足够的整体建筑和规划资源来吸引游客。但可以挖掘其生态环境资源,试图留住人。

来自奥地利因斯布鲁克的阿明·肖伯(Armin Schober)和他的中国妻子黄琼在宏村短暂旅行后,现在在宏村经营着一家寄宿家庭和一家披萨店和咖啡吧。“这座古老的房子讲述了很多故事,这就是它的特别之处。它激发了我对200年前生活的想象。”肖伯说。

建筑虽有许多历史故事,但像宏村这样的传统村落建筑精髓所蕴含的美学体系,也成为现代美学创造的取之不竭的资源库。

“它提供了超越西方中心美学的建筑范式,丰富了现代空间美学的内涵。”耿说。

此外,保护传统村落的物质遗产和精神遗产,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人们提供了精神家园,实现了“留住乡愁情怀”的文化追求。

宏村不只是作为一个遗迹而存在,而是作为独创性、和谐和复兴的充满活力的见证。在晒干的庄稼和流水里,这个村庄在拥抱未来的同时,诉说着古老的智慧,邀请所有人参与到它永恒的画布中。

来源:环球时报:
公司:环球时报
联系人:李安娜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网址:https://globaltimes.cn
城市: 北京
免责声明:本新闻稿可能包含前瞻性陈述。前瞻性陈述描述了未来的预期、计划、结果或策略(包括产品供应、监管计划和业务计划),可能会在不另行通知的情况下进行更改。请注意,此类陈述受到多种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影响,可能导致未来情况、事件或结果与前瞻性陈述中预测的结果存在重大差异,包括实际结果可能与前瞻性陈述中预测的结果存在重大差异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