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古代智慧與現代復興相遇,中國活生生的傑作

發佈時間 10 小時前 Positive
環球時報:古代智慧與現代復興相遇,中國活生生的傑作
Auto
中國北京,2025年11月7日 (環球通訊社) -- 在秋日的溫柔懷抱中,安徽省黟縣宏村古村落甦醒,彷彿一幅活生生的傑作。標誌性的徽派民居,質樸的白牆、深黑的瓦片,在寧靜的背景下突然迸發出生機勃勃的生機。長長的木架橫跨屋頂和庭院,掛滿了一串串火紅色。辣椒在燈光下閃閃發光,像紅寶石一樣。近處,金色的玉米粒鋪在又寬又淺的竹篩裡,在溫暖的陽光下慢慢曬乾。這就是“曬秋”,這是一種古老的農業傳統,用豐富的色彩描繪了村莊的單色優雅。

這種儀式不再只是一種維持生計的實用瑣事,而是演變成一種吸引世界各地遊客的奇觀。 1985年後一代的孫敏就是這種轉變的體現。在繁華的上海生活多年後,他回到了自己的根基,現在引導國際遊客穿過宏村的蜿蜒小路。

對他來說,這個村莊是童年奇蹟的寶庫:昆蟲的鳴叫、鳥鳴的旋律、廣闊的星空和火熱的日落色彩。他回憶起在庭院和南湖沿岸玩耍的時刻,這些時刻激發了他分享這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地的熱情。

孫的故事反映了一種更廣泛的複興——在快速城市化過程中與文化遺產的重新聯繫。正如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主任耿瀚向《環球時報》分享的那樣,“中國的傳統村落是我們幾千年農耕文明的物質載體。”正如作家馮驥才所說,它們是“活的基因庫”,守護著中華民族深厚的遺產。

風景如畫的村莊

宏村位於黃山市黟縣,白牆黑瓦,曲折的石板巷,清澈見底的小溪蜿蜒流過村落,其徽派建築令人著迷。山托村落,水水滋養村落,營造出和諧的世外桃源,遊人常感嘆“畫中村”。

從空中俯瞰,這個村莊就像一頭沉睡的青牛,依偎在群山和小溪旁。兩棵參天的紅楊樹和一棵白銀杏樹作為“牛角”,雷崗山作為脊梁,四條河流橋著牛蹄,簇擁著牛身。錯綜複雜的水系像靜脈一樣脈動貫穿在這個“牛身”中。

黃山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教授趙長恆解釋說,這種連貫的佈局借鑒了古老的原理,象徵著對牛的敬畏和“天人合一”的哲學。在農耕時代,牛象徵著勤勞、無私、勇敢、堅韌和繁榮。水作為生命和勞動所必需的,得到了​​​​巧妙的管理。

“古人利用地形梯度,體現了‘順應自然’、‘循環利用’的農耕智慧。”趙說。像孫這樣的村民在這片水域長大,不懼洪水。

2024年入汛期間,黃山遭遇強降雨和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不少旅遊景點緊急疏散遊客並暫時關閉。據《人民日報》報導,宏村卻經受住了大雨的考驗,成為黃山為數不多的保持開放的景點之一。這背後是體現古代智慧的科學水系設計,以及對系統的現代維護和保養。

此外,徽派傳統建築在宏村的水系中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徽派建築強調“四水還堂”,屋頂四面的雨水通過天溝流入中央庭院。

宏村古民居的設計大多遵循這樣的原則:一部分儲存起來供後續生產和生活使用,其餘的則與水道相連並及時排出。

宏村等中國古代村莊令法國建築師和城市設計師奧利維爾·格雷德著迷,他完成了各種關於村莊的研究項目。 在他看來,中國古代村莊的基礎是按照風水、迎水、八卦風水等地貌標准設計的,而村莊的聚落則取決於水資源和農業能力。在浙江南部地區,村莊一般位於山腳下,稍高,背靠河流。

格雷德告訴《環球時報》:“憑藉這些道路特徵和天然材料建造的建築,這些村莊與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如果維護得當,它們能夠倖存至今。所有這一切都與那裡幾個世紀以來發展起來的非物質文化聯繫在一起。”

徽派美學魅力

格雷德對中國南方村莊的迷戀與著名電影製片人李安的迷戀如出一轍,李安在電影《臥虎藏龍》中展示了宏村的牌坊、瓷磚、牆壁和復雜的雕刻。宏村於 2000 年與同位於黟縣的西遞村一起被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是回族美學的典範。

在典型的馬頭山住宅中,馬頭山牆將房屋兩端的山牆抬高到屋頂和屋脊上方,並在其上蓋上水平線山牆屋簷。為了避免山牆屋簷與屋頂之間的過大高差,採用向屋簷逐漸下降的階梯形式,既節省了材料,又創造了多變的、風景如畫的天際線。最重要的是,由於主體建築結構是木製的,不耐火,凸起的山牆有利於隔離火災,從而避免火災。通用名稱“防火密封牆”。

宏村的建築多以高牆高窗為特色,因為古代男性出差頻繁,女性獨自在家,高牆高窗提供了良好的防盜安全保障。

徽州天井是對中國北方四合院的改造。由於徽州地區地勢丘陵,建築用地稀缺,寬敞的四合院被改造成建築內部的天井。雖然形式發生了變化,但仍然體現了自然與人和諧的理念,“借用”外部空間,將其帶入室內,使建築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尤其是木、磚、石“三雕”藝術,體現了徽州工匠的精湛技藝和徽州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理念。

農學文明

宏村的建築不僅僅是物質的積累,更是精神和文化的傳承。該村是以王氏家族為主的聚居地。王氏是漢末(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左右南遷的中原顯赫家族,其後裔遍布江南地區。

宏村王氏發源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南宋(1127-1279年)左右遷居惠州,成為宏村的創始人。

與南方其他村落一樣,宏村承載著當地士大夫的精神和道德追求,這體現在“志道堂”、“寬和堂”等建築的名稱上。

趙說,每座建築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通過其名稱和結構設計傳達了深厚的歷史和哲學意義。

以樂序堂為例,它體現了和諧美的深刻內涵。名字中的“樂”字寓意歡樂和諧,“序”代表有序話語。樂序堂不僅承載著宏村王氏家族的家史,也體現了和諧美的深刻內涵,象徵著文化與人性的和諧共存,深深打動著每一位參觀者。

保護與傳承

三十多年前,中央美術學院教授何可人作為學生來到徽州村落,對他們的風水融合、生態和諧和藝術性讚歎不已。 “這些都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她回憶道。

“它們的整體佈局與傳統風水文化和生態理念緊密結合。 其精湛的建築技術和藝術性,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深深地感動了我們當時的年輕學生。 ”

然而,當時支撐這些傳統村落的宗族文化已經日漸式微,村里的年輕人開始湧入大城市打工,導致許多傳統民居因無資金修繕而年久失修,傳統村落的保護尚未得到重視。

“我們對這種情況感到遺憾,但只能盡力而為——仔細記錄我們所看到的一切,”她說。

據央廣新聞報導,黟縣每年將世界遺產門票收入的20%撥入專門設立的文化遺產保護基金,用於保護世界遺產。

何教授表示,傳統村落實現可持續發展最關鍵的是吸引和留住人。除了像宏村這樣保護良好的村莊外,還有很多村莊缺乏足夠的整體建築和規劃資源來吸引遊客。但可以挖掘其生態環境資源,試圖留住人。

來自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的阿明·肖伯(Armin Schober)和他的中國妻子黃瓊在宏村短暫旅行後,現在在宏村經營著一家寄宿家庭和一家披薩店和咖啡吧。“這座古老的房子講述了很多故事,這就是它的特別之處。它激發了我對200年前生活的想像。 ”肖伯說。

建築雖有許多歷史故事,但像宏村這樣的傳統村落建築精髓所蘊含的美學體系,也成為現代美學創造的取之不竭的資源庫。

“它提供了超越西方中心美學的建築範式,豐富了現代空間美學的內涵。 ”耿說。

此外,保護傳統村落的物質遺產和精神遺產,為城市化進程中的人們提供了精神家園,實現了“留住鄉愁情懷”的文化追求。

宏村不只是作為一個遺跡而存在,而是作為獨創性、和諧和復興的充滿活力的見證。在曬乾的莊稼和流水里,這個村莊在擁抱未來的同時,訴說著古老的智慧,邀請所有人參與到它永恆的畫布中。

來源:環球時報:
公司:環球時報
聯繫人:李安娜
電子郵件:[email protected]
網址:https://globaltimes.cn
城市: 北京
免責聲明:本新聞稿可能包含前瞻性陳述。前瞻性陳述描述了未來的預期、計劃、結果或策略(包括產品供應、監管計劃和業務計劃),可能會在不另行通知的情況下進行更改。請注意,此類陳述受到多種風險和不確定性的影響,可能導致未來情況、事件或結果與前瞻性陳述中預測的結果存在重大差異,包括實際結果可能與前瞻性陳述中預測的結果存在重大差異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