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sa 和萬事達卡在又一個強勁的季度中為人工智能時代做好了準備

發佈時間 1 週前 Positive
Visa 和萬事達卡在又一個強勁的季度中為人工智能時代做好了準備
Auto
Visa 和萬事達卡本週都取得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業績,讓我們得以一窺全球支出模式和支付行業的演變——這個行業看起來像雲基礎設施,而且功能也越來越像雲基礎設施。

下面有更多內容,但首先,談談兩個香腸季度。

Visa 和萬事達卡均報告收入和盈利增長

Visa第四財季收入較去年增長12%,達到近110億美元,調整後每股收益增長10%。在高收入旅行者的活動和電子商務交易的推動下,支付量增長了 9%,而跨境交易增長了 11%,儘管宏觀背景參差不齊,但兩者都顯得健康。唯一令人沮喪的消息來自與美國交換費反壟斷案件相關的一次性 8.99 億美元訴訟費用(自 2000 年代中期以來一直持續,目前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反壟斷案件之一)。排除這一點,成本上漲了 13%,幅度較為溫和。

Visa 產生了近 60 億美元的自由現金流,將股息提高了 14%,並回購了近 50 億美元的股票,維持了低雙位數的盈利增長前景。

萬事達卡的數據也同樣強勁。淨收入比去年增長 17%,達到 90 億美元(15% 貨幣中性),調整後每股收益增長 13%。美元總額增長 9%,跨境支出增長 15%。也許最值得注意的是,萬事達卡的增值服務和解決方案業務(包括網絡安全、分析和一些人工智能驅動的商務工具)增長了 25%,遠遠超過其核心支付網絡 12% 的增幅。萬事達卡還針對美國責任轉移案件預訂了 8300 萬美元的訴訟準備金。儘管如此,營業利潤率仍擴大至近 60%,即使在利潤豐厚的行業中也是令人瞠目結舌。

但它們是超大規模者嗎?

兩家公司現在都在進行精明的語言和戰略轉型。

Visa 首席執行官瑞安·麥金納尼 (Ryan McInerney) 現在將該公司描述為“跨支付生態系統的超大規模企業”,借用 Amazon Web Services 和 Microsoft Azure 的語言,將 Visa 重新定位為金融基礎設施,而不是老化的收費站。萬事達卡雖然沒有明確使用這個術語,但正在朝著同樣的方向發展。首席執行官邁克爾·米巴赫 (Michael Miebach) 將萬事達卡稱為“用於數字價值交換的多軌網絡”,並宣傳其 API、代幣化系統和人工智能工具,這些工具將世界各地的銀行、金融科技公司和政府聯繫起來。

動機是明確的。傳統卡的增長正在放緩,而新的實時支付網絡和央行數字貨幣正在興起。通過將自己定位為雲規模的資金流動平台,Visa 和萬事達卡正在捍衛其豐富的股票估值及其持續的相關性。如果 Visa 是支付領域的 AWS,那麼萬事達卡則希望成為其 Azure——兩者都為全球金融流量構建軟件和數據主幹網。對於投資者來說,“超大規模”標籤不僅意味著規模,還意味著持久力。這表明這些公司不再是昨天卡經濟的中間商,而現在更多的是基礎設施層。

瞇起眼睛一看,這個說法看起來並不那麼宏偉。在這個比特幣、數字人民幣和基於 ChatGPT 的結賬方式的時代,貨幣本身可以說是一種軟件形式,在這樣的世界中,Visa 和萬事達卡確實看起來像超大規模企業,或者說是金融服務和支付領域中的超大規模企業。

查看評論